十年前,我坐在图书馆一隅,读余华先生的作品《活着》。

书中的“徐有庆”生活在六十年代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聪慧的姐姐因小时染疾,无钱医治而聋哑,母亲常年过度操劳,贫病交加而流连病榻。饥饿、穷苦笼罩着整个家庭。小小的有庆,为了缓解家里的生计,利用上下学的间隙,割草喂羊,羊毛剪了可以卖钱,羊粪蛋儿可以肥田。就这样一天两趟来回五十多里,奔跑在家与学校的路上。饥饿没能让他放弃奔跑,贫穷更没能让放弃奔跑。为了不让操劳多病的母亲深夜拖着病体仍为他缝制跑烂的鞋底,有庆索性提着鞋子,光着脚丫子跑,即便是在寒冬的雪地里。当年,我读到此处,眼泪哗啦啦滴在书上。

有庆这么长久地跑,让他成为了学校的跑步冠军。成绩一向很差的他,瞬间竟成了学校的名人。那一年,学校举办了第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绕城跑十圈,第一个完成目标者胜出。有庆作为一名低年级的小学生轻轻松松地拿了冠军,把那些跑得摇头晃脑,呼哧呼哧喘气的高年级孩子摔出好几圈。跑步给有庆带来了无上的幸福和自信。连一向生疏的父子关系也得到了缓和,家也随之飘荡出温馨和笑声。有庆的体育老师在当年尤为贫乏的物质条件下,给他买了一大把糖作为奖励,那个年代,糖真算得上是奢侈品了!体育老师还打算送他去国外和外国人比赛跑步呢! 受到鼓舞的有庆,在那苦难的岁月里,心中无限甜蜜和憧憬,割草喂羊时,不停地哼着小曲。当年,我读到此处,禁不住开心地咧嘴而笑。

也正因为当年在书中感受到徐有庆的快乐,我随即也迷恋上了跑步。从清晨到日暮,从公司的林荫小道到阅江路的珠江畔;清晨的朝霞,日暮的余辉;林荫道的苍翠与芬芳,珠江畔的波光与灯火。跑路上清风拂面,心随脚动,身体从微热到汗水淋漓。平素工作中,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也伴着汗水流逝殆尽。跑后的感觉通体舒畅、身心愉悦!尔后,择一个光风霁月的一隅,心无旁骛地再读上一本书,补给下精神,何足的惬意!

不经意间与马拉松结下了缘,虽然自己目前仅是名短距离的迷你马粉丝。对于半马、全马们,我调侃自己是一名处在奔跑路上小马。遥想十二月的羊城,亦暖或寒,在广州塔、图书馆等地标环绕中徜徉奔跑,风在耳畔流动,美景在眼前闪烁,心快乐而脚步不停歇。就像《活着》中的徐有庆,在奔跑的路上,快乐地飞奔。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一, 1月 2nd, 2017 at 上午11:16 and is filed under 原创精品.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

One comment

1.  巩涵
1月 2nd, 2017 at 下午1:19

为“广马”写的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