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智库课堂,针对中美两国目前阅读人群的现状做了分析,单从两者书目榜单的差异上就让人唏嘘不已。继而对阅读的层次境界进行了划分,对标后,更是让人感触良多。那些自诩读书甚多的“精英”却被现实无情打脸。

虽然一直以来都保有阅读的爱好,并注重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还是在阅读的层次和思维的深度广度上不够。尤其读完书后,没有认真的归纳,经过内化形成思维习惯。

《被讨厌的勇气》读罢,破天荒地在纸上画了一个思维导图。不善交际的我,婉拒了关于本书线下的分享邀请。从现场回来的伙伴们反馈,我的思维导图被大赞。受此鼓舞,用笔记录下对这本书的感想。

首先,《被讨厌的勇气》作者阿德勒是与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个体心理学家。后者几乎家喻户晓,但阿德勒却鲜为人知。坦诚地说,在我读到这本书之前,我是不知道这位大作家的。

弗洛伊德的“因果论”曾经一度影响着我,但是阿德勒却提出了相反的“目的论”。坐实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几何时我们周围充斥着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环境对个人的影响等等。因为某种原因,导致如此结果,听起来多么的符合逻辑常理。但真理却是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每一个成人,选择一种生活,全赖于自己。个人觉得弗洛伊德的“因果论”难免有推责之嫌,而阿德勒“目的论”却是培养强大内心的积极表现。从经历中吸取能量,而不是被经历左右。

其次,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避免被人看不起,我们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拼命地展示着自己。一如朋友圈里的晒自拍、秀恩爱、卖商品一样,刷存在感搏眼球的人内心实则是空泛的。我们没有必要去和他人竟争,而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接近理想状态中的自己。我有自己的轨道和目标,我选择恬静而专注自我。虽然生活中充满利益场,我熟暗这些利益,不触及,视他们为伙伴而不是敌人。你的能量专注在自我的提升而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在做什么、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第三点:做好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不强加个人意志给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有独立的思想,孩子越大,我越发感受这种独立力量的增加。每一天有她相伴的日子觉得就是幸福。不追求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不害怕被别人讨厌。正因如此2019年关闭了朋友圈,删除了膈应的人。已近中年,读懂人性。他人虚拟社交圈里的那些表演不缺我一个观众,更不缺我一个评论。成人的世界,自知之明是最基本的。

最后一点:活在当下。过去无法改变,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这一点实则与“目的论”吻合。因为没有创伤,过去的经历并非能左右我们的决定。承认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与自己和解,与往事拜拜。对无法改变的过去臣服,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再犯错才是对当下最好的活法。

阅读层次决定我们的人生层次。通过好的阅读不断拓展自己思维深度及广度。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一, 1月 21st, 2019 at 下午4:23 and is filed under 心情日记.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